农历蛇年,贯穿城乡大江南北的人流、物流、数据流、信息流互动归聚、交融衔接、双向奔赴,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新农人澎湃前行,城与乡、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于华夏神州,在浓浓“烟火气”中映照着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的活力与底气。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评价不仅关乎课程本身的认识和评判,而且关系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关系到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其既是科技创新的高产地,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
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提升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国家级经开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领域开展差别化探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依托发展优势明确产业定位 ...
作者:季中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教授)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 ...
作者:杨丹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 ...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要素通过协同赋能、创新转化,不断发挥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数据产业是将数据转化为资产,将数据资产加工为数据产品和服务 ...
作者: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正确处理新旧动能的关系,对于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央经济工作 ...
作者:王彬彬(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雒田梦(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 ...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理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隆重举办。本届未名论坛主题为“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共设有18场活动:开幕式、闭幕式、1场中西马学术对话会、1场院长论坛、5场学术沙龙及9场学员论坛。本届论坛全程以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精神文明因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不断升华。
作者:邵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为我们全面掌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提供了权威辅助读物。《纲要》明确指出:“以什么样的文明观对待不同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