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 (梵語: क्लेश, Kleshas, kleśa, 巴利語: kilesa,藏文:nyon mongs), 佛教 術語,除了所謂的俗事 煩惱 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 痛苦 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 ...
煩惱 (英語: Annoyance),一種內在 情緒,會使人產生 焦慮 、 不安 、不愉悅的感受。它通常起源於對過去的後悔,對現在狀況的不滿,或與對未來的期望,是一種有 意識 的 思考 之後產生的情緒。它會造成個人產生 煩躁 、 憂鬱 、 痛苦 等負面情緒。
煩惱是,例如,執著或慾望、忿怒、忌妒、自傲、自大,等等。 有些煩惱會導致破壞性的行為,但也不是一定都這樣。 例如執著跟慾望可以有破壞性,例如去偷東西。 但我們也有被愛的慾望跟執著,所以我們會為了被愛而去幫助別人。
2018年12月7日 · 世間生存上的煩惱,性質上都可以歸入苦的範疇。 苦亦是佛教四聖諦中的基石,以觀苦的苦、集、滅、道,能證聖道,這樣,世間的煩惱,可說是證聖道的因緣。 那麼佛教的「煩惱」又是甚麼呢? 佛教認為「煩惱」熄滅,才能照見真實和達到最理想的生命境界。
2012年7月27日 · 煩惱,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 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智度論七曰:「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 」同二十七曰:「煩惱名,略說則三毒,廣說則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煩惱。
通常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本惑、根本惑)、枝末煩惱(隨惑、隨煩惱)二種。 根本煩惱又分為貪、瞋、癡(無明)、慢、疑、見(惡見)等六煩惱(隨眠);其中,見又可分為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合稱為十煩惱(十使)。
煩惱是我們內心的感受,心理作用、精神現像之一類,這些感受令我們煩燥惱亂,引至心神不寧,燥動不安以至產生不自在、 壓迫感,甚至擾亂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至影嚮我們的行為,令身心皆不健康。
2022年5月4日 · 中間三種(從離斷、從用斷、從忍斷)是治標的方法,可遠離兇險。 這都是處理世間和世俗事情的必要,以除煩惱和休戚。 最後二者(從除斷、從思惟斷)就是治本的方法,即是從心斷除一切煩惱。